•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庐山文人集团诗歌题材论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0-10-20 浏览:

    庐山文人集团诗人将玄理、佛理引入诗歌中,其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理之诗,也即是佛禅诗,这类诗歌是宣传佛学,弘扬佛理之作,如王齐之《念佛三昧诗四首》和碑记《佛影铭》中诗歌五首;另一类是山水诗歌,这类诗歌是将佛学审美圆照山水审美,融合物、我、神三者,开拓山水诗歌的新视野,如《游庐山》《庐山诸道人石门并序》《奉和慧远游庐山诗》《登半石山诗》《等白鸟山诗》《登石室饭僧诗》等。
    佛禅诗是以佛教思想为通篇主旨,由“禅诗”和“佛诗”两部分构成,主要类型为佛理诗、佛事诗,主要目的为说理或是赞颂佛菩萨的诗歌。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弥散,佛教般若思想兴起,般若学所宣扬的“性空”之义得以重视,在理解“性空”之义时,许多僧侣会引用老庄玄学思想进行诊释,故出现了“六家七宗”。据《高僧传》记载当时许多僧人都精通儒释道三家典籍,“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用文学载体传达佛理思想,文质兼备。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庐山文人集团诗歌题材论

    慧远和其弟子毕生追求西方净土,念佛三昧禅法便是追求净土的最佳方式。王乔之作《念佛三昧诗》四首,慧远作序系统阐发了庐山文人集团对于念佛三昧的观点。念佛是指禅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称名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实相念佛;《念佛三昧诗》中所说的念佛方式属于观想念佛,这也是以慧远为首的庐山文人念佛的方式。方立天先生在《慧远及其佛学》中说:“慧远修持的是念佛三昧中的观想念佛,而不是称名念佛”,普慧先生也认为:“慧远的念佛三昧显系中者”。《念佛三昧诗》中认为如若要进入禅定的状态,首先就需要“积微自引”,专思寄想,思想寂灭专注于一处,志一不分;气虚神朗,智慧方可观照无幽不彻。在入三昧境界后,就会“融然忘适,乃廓灵晖”,心如明镜,昧然忘知,世间万物清晰呈现于心境,静默之中感通神灵。最后,作者写道“志哉之念,主心西极”表达了毕生追求西方净土的意念。
    慧远《佛影铭并序》中存诗五首,阐述了其对佛身的认识。佛身,又名法身,佛的三身之一,以正法为体。慧远以“法身”实有作为成佛的依据,并以此解决成佛可能性的问题,方立天先生指出:“在慧远看来,法身是证得佛法的实有人格神。”“法身”虽实有但却是无形无相的,这就需要用具体的佛像去寄托。他在《佛影铭》中写道了形、影、神、理四者的关系“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体神离开形影是不灭的,这正式慧远的形尽神不灭理论。慧远在其三中对于佛像进行了描绘:“芒芒荒宇,靡劝靡奖。谈虚写容,佛空传像。相具体微,冲姿自朗。”茫茫荒宇之中,它的形象虚空淡漠,近似于无,但却能传达深奥微妙的理趣。其五中阐述了作《佛影铭》的目的:“铭之图之,易营易来?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庶兹尘轨,映彼玄流,漱情灵沼,饮和至柔。照虚应简,智落乃周。深怀冥托,霄想神游。毕命一对,长谢百忧。撰文做铭,图绘佛影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用心神领会佛法,从而观照修习。佛法之流映极尘世之道,佛灵之沼照映俗世之情,霄想神游。
    以慧远为首的庐山文人集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山水诗的创作。在慧远之前,虽也有少数文人进行游记创作,但是写景纪游部分很少,不能算是成熟的山水诗歌。宗炳说自己:“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雷次宗在《与子侄书》中写道:“爱有山水之好”,庐山文人集团可以说是第一个创作山水诗歌较为成熟的文人群体。
    公元400年,慧远与交徒同趣者三十余人“因咏庐山,遂锡杖而游”[9],随写下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这篇诗歌的序文以游记为线索,逐渐深入,层次分明。首先指出了所游之地石门的地理位置“在精舍南十余里”和游览的时间“隆安四年仲春之月”游览人物“交徒同趣三十余人,接着写了游览过程:“拂衣晨征,怅然增与……。虽乘危履石……既至则援木寻葛……于是摊楼倚岩……”再次描写了石门的山水之美,山是“文石发彩,焕若批面;  水是“清泉分流而合注,禄渊镜净于天池”。慧远笔下的山水之境除了描绘“众情奔悦”的无限生机之外,还将佛学中的审美观念融入诗歌,这从他的《庐山东林杂诗》中可以观出。诗歌前四句描写了庐山的景色:重岩叠嶂中孕育氰氯之气,清幽寂静笼罩者深山,天籁之声响彻山谷。这里作者化用了《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句,“希声”意思为细微之生,老子认为最美的乐声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无形。慧远认为虽然为“希声”但却可以“奏群赖”,这和他的“禅智”具有相同之处。虽然大象是无形的,但是却是超越物质是永恒存在的,只有通过“悟撤入微”观照才能穷神。“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这四句是描写游览行踪,诗人独自神游山川之中,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云门”指山水流出的关隘,“灵关”指灵府仙界之门,其志在追求心灵无滞碍的状态,顿悟法性。最后六句“流心叩玄肩,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翩。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6」是抒发感怀,阐述佛理。所谓“玄肩”是指佛法之玄门,这里意味只有对佛法“有信得入”,用心修行才能“感至理弗隔”,即能够感悟佛理存在,当感至佛理时心灵就如飞腾于九霄,超然物外。最后两句为全诗的总结,慧远认为一旦能够体悟道佛法的妙趣便能够理归一极,超悟三益。王夫之赞曰:“此诗及远公诗说理而无理臼,所以足人风雅。”
    庐山文人集团的刘遗民、王乔之、张野也纷纷做《游庐山诗》奉和慧远,这些诗歌风格和慧远大致相同,一方面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如“众阜平寥廓,一帕独凌空。霄景凭严落,清气与时雍”“文峰无旷秀,交岭有通云”,另一方面通过山水抒写玄理,如刘程之云:“冥冥玄谷里,响集自可闻”“悟深婉冲思,在要开冥欣”[9]观宗炳诗歌,现存的仅有《登半石山》《登白鸟山》,而这仅有的两首诗歌也是山水诗,可知庐山文人集团成员在自觉的将山水景物纳入其描述的范围内,诗人们在畅游山水的过程中思索佛学义理,探讨山水之美感,体悟山水、心灵、佛法三者之间微妙关系,形成了“记游一写景一兴情一悟理”的山水诗结构,而将这一结构广泛运用山水诗中的是庐山文人集团的谢灵运。
    皎然《诗式》中写道:“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谢灵运文学造诣极深其对应佛教极为虔诚,这二者的结合使他的山水诗歌充满佛理情思,这种审美情怀并非简单的用哲学语言说教,也并非简单的描写山水景色,而是将佛教和山水审美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感受山水的之时无形之中体会佛理。谢灵运在诗歌《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首先描绘了湖光山色自然美景:“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秒,仰聆大壑涂。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草苞绿挥,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紧接着由情入理“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这里诗人用山水形象代替了佛教中所说的本体内涵,将本体由抽象演绎成具象,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慧远在形神思想中所认为的精妙到极点的神只有通过具体的形质表达出来,人们才能更好的去体悟它,这和此诗所传达的心只有随着景物的变化妙善同化才能心物感应极其相似。由于受到慧远思想的影响,谢灵运的诗文中充满着对于弥陀净土的信仰。弥陀净土为人们描绘的是一幅与当时社会环境完全相反的“理想国”画卷,如若想要到达极乐净土,则需要用“观想念佛”的方式,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对“观想念佛”进行了详细阐述,谢灵运也将“念佛三昧”的三种境界融入到了其诗歌中,如《登永嘉绿嶂山诗》:“澹微结寒姿,团栗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诗人开篇描写山林的景色是凛然生寒,烟雾弥漫,水流蜿蜒,林深茂密,使人不能辨别是黄昏落日还是初月新上。而后却自称为“幽人”,可以在这幽异神秘的山水景色中坦然漫步,进而引发沉思寂想,认为凡是有着高远之趣,心怀坦荡的隐逸之士都具有者高风亮节,凡是想要追求“大道”者都需要恬静无为,善于治性,从而心智开朗,可以“恬知交相养”,明白人生的真谛。
    叶燮说:“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其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庐山文人集团诗人将诗情、佛情相融合,创作了承上启下的山水诗歌,为后世的山水诗创作做了铺垫。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