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棺木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3-10-10 浏览:

    在《周易·系辞下》中写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葬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荐”这其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古时代时的丧葬是没有殡葬的口期和棺荐的,这是后来的圣人的使用才使棺木盛行。刘向在《说苑·反质》中说:“昔尧之葬者,空木为犊,葛蕊为缄”这里讲的就是棺木的雏形,就是掏空树心来盛尸体,而《周易·系辞下》中的圣人拒推测是尧。

                       双凤纪念园,上海公墓

         299.JPG

    为了让尸体保存更长的时间,让肉体的不腐来延长对亡者的思念,上古时代人们开始使用各种方法防治尸体腐烂,于是有了密闭良好的棺荐出现。它的形成到最终流行是经历了时间的积累。在《礼记·檀弓上》中有这样的描写“有虞氏瓦棺,夏后氏里周,殷人棺荐,周人墙置婴o;②最开始的时候是瓦棺,瓦棺也就是挖好墓穴之后放入柴草点燃,形成“泥壁”防止墓穴倒塌。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到了商朝的时候出现了套棺也就是棺荐。棺,“关也,所以掩尸。是一种大于棺并围绕在棺的葬具。这种密闭更好的棺木对于保护尸体防止其腐烂起到了重要作用。至周代,棺荐逐步成为一种制度被确立下来 《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咒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也就是说,在丧葬棺荐上有明确规定,最高统治者的棺荐有从里到外共四层,亲身的棺称稗,它外面附着咒或是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锻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的外荐两重,一般选用梓木,因此帝后的棺荐又称“梓宫”。而当时的其他阶层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咒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可以用大棺。在棺材的厚度上也有明确的规定,最高统治者大棺厚度是八寸,贵族阶层的棺材厚度减少两寸,平民百姓棺材的厚度一次递减,并且是没有荐。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除了少部分人逾越,各个朝代基本沿用这种棺荐制度。这时棺荐的使用已经明显体现了阶级化的倾向。

    人们通常将棺荐当做棺材,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棺材是一种统称,亦称寿棺,是装有死人的器具,通常在葬礼中使用。伴随这时代的发展,棺材的材料是不断在演变的,但还是以木制的棺材最为通行,亦有以铜或是石头等制造的棺材。在棺荐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棺荐在出现之始,就是用于贵族或是权力的拥有者的丧葬活动中,是伴随这等级社会而发展。在史前时期的葬礼中是很少有人使用棺荐,而到了殷商时代,贵族阶层开始广泛的使用,最终在周朝礼教制度逐渐确立的背景下,衍生了一套系统的棺荐制度。棺荐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从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礼教制度从起源向着兴盛的过程。

    在汉代简化了前代棺荐制度,套棺外棺与荐在使用上已经没有差别,一般情况下套棺的外棺就是荐。尤其是东汉时墓室本身就起到荐的作用,一般也是有棺无荐。这就奠定了中国墓葬的中棺荐的主体风格。明代礼制明确说明:当官的人在葬具的使用上,棺材的质的是油杉,用红色的漆。外面的荐使用土杉为材料。而普通的民众的棺木一般富庶之家采用油杉,大部分家庭则使用柏树做棺,贫困人家常用土杉或是松木来做棺材。颜色上用黑漆不用大红色,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荐的。虽然也有石制等材料补充出现,但木制的棺荐在中原尤其是明清时期作为主体出现的。

    在众多的明清通俗小说中都有关于棺木的描写。在李瓶儿病重之时月娘和西门庆说:“李大姐,我看他有些沉重,你须早早与他看一副材板儿,省得到临时马捉老鼠,又乱不出好板来。”可以得知在古代葬礼中棺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当棺木抬回来的时候写到伯爵看到棺材质地好,厚度足的时候,称赞说李瓶儿不白白的嫁给西门庆,只看到这棺材就值得了。古时人们物质水平低下,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在为死后攒着买棺材的钱,叫做“棺材本”。可见棺材在整个丧葬中的作用。在古代文献中还可以看到为了给父母买棺材而卖身的事例,不仅是人们自身渴望死后有安家之所,亲属们也竭尽自己的能量来给死者最好的葬具。

    和《金瓶梅》中一样看重棺材的还有《红楼梦》中的看了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贾珍,在得到了薛蟠的推荐之后挑选了万年不坏的寿木。文中的描写是“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魔,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从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口棺材,在厚度和质量上都是上上之选。而贾政却劝道完全可以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使用上等的油杉就可以了,对于平常人使用太好的棺木是承担不起的,这是在丧葬活动中等级制度已经渗入人心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了明清两朝杉木是地主阶级通用的棺木的材料。

    大户人家在棺木的质量和材料上寻找着方向,而平常小户虽然没有条件在材料上精心选择,但至少也在力求为死者构建一个长眠之家。在《儒林外史》中有多处这样的描写。第一回王冕母亲世中写道了“制备衣裳棺荐”,和第四十五回中余大先生和余二先生在家里着火的时候把父母灵枢搬到了街上,这里的“灵枢”是棺木的意思。在第三十一回,杨裁缝没钱安葬双亲,杜少卿不仅慷慨解囊,还对杨裁缝惨然道:“我那里要你还。你虽是小本生意,这父母身上大事,你也不可草草,将来就是终身之恨。几两银子如何使得!至少也要买口十六两银子的棺材,衣服、杂货共须二十金。”从文段中后面补充说最少买多少钱的棺材,不简单的置办葬礼,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说明在古代丧葬过程中棺木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棺木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样式到材料,都经历了很多种变迁,但是蕴含其中的精神寄托却一直没有变,那就是生者对死者的关注与缅怀,是生者对死者尸体所赋予的符合当时社会文明的处理方式,是生者对死者情感态度联系的纽带,相较于远古时期人死后暴尸荒野的这种做法,它无疑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原本淡忘的情感,在尸体的冰冷中映照出人间一屡温暖与柔情。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