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梅山丧俗的文化蕴涵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3-09-21 浏览:

    从第二章的梅山丧俗介绍中,我们知道梅山丧俗表现出四方面的内容:生者对亡人的感恩与尽孝;亡魂对活人的深深眷恋;生者向亡人祈求保佑;生者尽力安慰亡灵。这四种表现仅是浅层表象,透过表象看本质,剥开梅山丧俗外壳,就会发现深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蕴涵,揭示出梅山人的灵魂观念、生死观念、崇拜观念、血缘观念、宗教观念、生育观念。

                        双凤纪念园,上海公墓

        316.JPG

    1.灵魂观念。“灵魂不灭”是梅山人对待死亡的基本观念。人们认为,人之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绝灭,而只是肉体形式的腐朽,但其灵魂仍像其生存时期一样存在,而且更自由,能量更大,对后代祸与福、护与罚可控制和操纵。致使梅山人无论遇到幸与不幸,自然而然地认为都是灵魂作用的因果,对祖灵的荫庇与拂逆成了生活习惯中的重要习俗。祖灵支配主宰后代的思维和行为,祖灵成了神(各户有家主菩萨),敬祖灵降福攘灾。孔子认为丧葬是“死人有知”,即灵魂观念的产物。所以,梅山丧俗繁缉,是“灵魂不灭”观念支配而形成的。

    2.生死观念。坚信灵魂永恒存在,是梅山人的生死观念的核心。生是灵魂附体,死是灵魂离体;生是灵魂形式的转换,死是生命形式的转换,即灵魂通过“投胎”转化为新生命,而生命通过死转换为灵魂,即生也活着,死亦活着。这就树立了梅山人奇特的生死观念:死亡并不是寂灭,它只是生命宇宙二元存在的一种形式转换,从而获得生命永恒价值。由此观念所滋生的招魂、喊魂、诉魂(唱丧歌)等丧俗别具一格,传承不衰。

    3.崇拜观念。梅山人崇拜祖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梅山丧俗,就是将亡灵转化为祖灵,就是祖先崇拜过程。如买“净身水”、美容美发、更衣盖被等,有的老人生前得不到的孝顺在人落气后可较多地享受到。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梅山某地婆媳俩有一天吵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次日公婆突然气绝身亡,媳妇立马改变态度,哭天喊地最伤心,披麻戴孝最行孝,以后也常祭祀公婆。她透露内心说,忏悔是次,求降福祛灾是主要的。因为她相信灵魂比活人神通大,活人怕灵魂,不能不崇拜祖灵。这种崇拜观念是被迫的、利己的。当然大多数人的崇拜祖灵观念是感恩、孝敬祖先,是主动自觉的。

    4.血缘观念。每一次老人亡故的丧葬仪式,活者心灵中会唤起与祖先认同的情感高潮,同一宗族成员会强烈地感到与祖先无与伦比的血缘亲情。丧俗中,有举行祭礼念祭文,有唱丧歌歌颂亡者功德,还有道士或其他巫师向全族人追述祖先创业艰辛,等等。通过对祖先功德的缅怀追思,激发亲情认同感,使血缘观念树立得更牢。

    5.宗教观念。梅山丧俗中的宗教观念很鲜明,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超度亡灵和驱邪避灾方面。请道士“开路”,做道场,超度亡灵等内容,在第二、四章已有较多介绍。这段内容重点讲述驱邪避灾(二、四章也时有提及宗教表现)。梅山丧俗中,驱邪达到三项目的:一是使新亡灵平安进入祖灵之界,不受邪鬼(指外来型)骚扰。道士做法事时,特别是烧灵屋时,要给孤魂野鬼水饭、纸钱;出枢路上,跟邪鬼撒钱、米等,在招孤中也要贩济孤魂野鬼;二是防“过堂白虎(老鼠及野猫狗)”咬噬尸体,将竹制弓箭插灵堂四周或摆尸体旁。弓箭是古代杀敌武器,可以御邪气,野猫狗老鼠避而远走:三是对新亡灵的警告、劝慰和嘱咐,在“护坛”中反复强调“从此分别阴阳界,千年万年永分离”,告知亡灵不要缠住生者,应知道亡灵已脱离人世,若缠住不放,会给生者带来灾祸。为了解除亡灵“纠缠”的担心,丧葬仪式结束时,道士或巫师总要嘱咐亡灵:“来了不要带煞气,去了莫带生人魂”等一连串祈求话。因此说,梅山丧俗中的巫教和道教思想十分凸显。

    6.生育观念。梅山丧俗中,孕妇(俗称四眼人)不能进入灵堂和送葬队伍,怕亡者投胎到了孕妇肚内而使辈份不伦不类;灵堂不许家禽家畜(尤是猪狗)闯入,若是有猪狗接近棺枢,意为死者下世投胎变猪狗。

    梅山丧俗延续至今,举灵位牌位(遗像)和执蟠之人不能是女性,没有孝子也要由孝侄或堂兄弟代之,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女无子的老人亡后,不能进祖坟山,有“绝兜古”之贬称,严重影响计划生育,导致梅山人顽固地认为“人生在世,多子多福”,非超生不可。旧时,无子女、无子有女的老人亡故后灵位牌还不能进祠堂。

    综上所述,梅山丧俗中所表现出的梅山人的生育观,有一种重男轻女的倾向,除受中国封建思想影响外,与本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落后贫穷的经济生活条件,只有男性才适应这种环境生活不无关系。但值得一提的是梅山的“梅”即“媒”即母,可见与母系社会相关;“梅山蛮”王姓“吴”,而“吴”为“婆婆”,这透露了“梅山文化”与母系社会的关系。照此说,应是重女轻男。那么,后来这重男轻女是如何产生的呢?值得认真研究(暂不属本文研究对象,姑且不论)。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