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重视厚葬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1-12-06 浏览:

    重视厚葬是关中丧葬文化观念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相比于土葬作为一种丧葬形式在关中地区的形成时间而言,厚葬传统的形成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伴随历史发展的进程,厚葬程度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增强或减弱,但在总体上来讲,却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然而,从关中地区目前所展现出来的丧葬文化而言,厚葬依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双凤墓园,上海墓园,上海周边公墓,太仓墓地,

                       261.jpg


    关中地区厚葬传统的形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土葬与厚葬之间虽具有某种关联,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相伴而生。黄也平通过对人类丧葬文化的历史考察,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丧葬文化,尤其是其中葬文化)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个是在原始农业发生之后,出现了以土葬为主导葬式,辅以其他葬式的‘混合葬时期’。一个是在原始农业发生之前就长期存在的,没有主导葬式的形式多样多元的‘方便葬时期’。”(黄也平2010)首先,在“方便葬时期”,虽无主导葬式,但土葬却应该是必然存在的,上文中所述山顶洞人的葬式便是明显的例证;其次,在土葬成为主导葬式的“文化葬(土葬)”时代,进行土葬也未必就必然厚葬。

    厚葬的形成当与礼制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厚葬的高潮在商朝,大量的考古证明,当时丰富的陪葬品、人殉即是例证”(龙耀华2007: 12),但殷商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先周民族的控制之下,相关考古材料表明,在先周墓葬中,土葬虽然己是主流的丧葬形式,但并未见到厚葬的迹象。“墓葬全为长方形土扩竖穴,没有发现壁盒,墓葬口底齐大或口小底大;有二层台,均未见腰坑、狗骨架;葬具有一棺一撑或一棺无撑,没有发现无葬具或采用其它葬具……随葬品均为生活用具,没有随葬生产工具,随葬装饰品亦极少,随葬铜礼器者,也只在晚期发现二座,没有发现殉人或杀祭牲畜的现象。”(刘军社1993由此可以看出,商代时关中地区丧葬虽以土葬为其形式,但并不存在厚葬现象。周人取得全国行政权之后,制礼作乐,厚葬之风方在关中地区出现。然而,周代时“礼不下庶人”。因此,这一时期,仅仅是贵族厚葬之风开始兴起,但平民百姓依然采取薄葬。如《周易》卷19《系辞下》便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撑,盖取诸大过。”(李道平1994: 631)

    关中地区厚葬之风的大规模展开,“始于秦汉的帝王……尤其是秦汉帝王的大规模厚葬,掀起了一个厚葬的高潮。关中平原上的始皇陵和西汉帝王十一陵,是当时厚葬的最突出代表”(龙耀华2007: 12)。魏晋时期,伴随游牧民族南下,生产凋敝,曾经一度“总体上盛行薄葬”(龙耀华2007: 12),但隋唐时期,大型帝王陵寝又开始大规模兴建,关中地区厚葬之风重又兴起。

    总体而言,直到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依然盛行厚葬之风,其时,“关中丧俗中首要的特点就是厚葬观,即在丧仪中务求奢侈,踵事增华,竞相攀比,大办酒宴,甚至邀约戏班连天唱戏,与此同时,有力之家还延请佛僧做法超度亡灵。”(张晓虹2004: 265)

    可见,宏观地来看,厚葬之风确实是关中地区丧葬文化中的显著特点之一。但同时应该看到,关中地区厚葬之风也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古代流行的殉葬和随葬品等,逐步由各式各样的俑(如秦始皇兵马俑)与明器所替代;历史上的久丧之制逐渐被民间流行的“打怕怕”习俗及一系列忌日如头七、周年等所取代……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