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汉代镇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3-10-18 浏览:

    “镇墓文”最早是罗振玉先生提出来的,认为“东汉末叶,死者每用镇墓文,乃方术家百。皆有天帝及如律令.以朱墨书于陶瓶者为多,亦有石到者,扰唐之女青文也。尽管对镇墓兽的起源和内涵仍存在着争议,但是其在墓中特殊的神力和与墓主死后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有学者对镇墓瓶和镇墓罐上的解除文进行考释和道教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己经很深入并且己经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研究视角。还有一些学者从考古类型学进行研究[,还有从巫术礼俗中通鬼丧葬和丧葬礼俗进行研究的。以上这些研究为笔者挖掘汉末三国时期的镇墓系列民俗文化内涵提供了借鉴和可能性,尤其是从巫术礼俗和镇墓文化研究为笔者解读当时镇墓系列民俗文化内涵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下面选取几个汉末三国镇墓文化的典型来窥探当时灵魂信仰的基本情况。

                        双凤纪念园,上海公墓

       460.JPG

    }1}河南灵宝张湾汉墓出土7件朱书“镇墓瓶”字迹较为清晰的有四件,内容大体相同:天地使者谨为杨氏之家镇安象谨以铅人金玉解适,生人解罪过,瓶异之后令母人为安宗君自食地租岁二千万令后世子子孙孙士宦位至公侯富贵将相不绝移墓口口当用者如律令。

      (2)同蒲路工程出土一件“镇墓瓶”,:熹平二年十二月乙已朔,十六日庚申,天帝使者告张氏之家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象垂家令、主家司令、魂门亭长、家中游击等;敢告移丘巫墓柏、地下二千石、东家侯、西象伯、地下击植卿、耗里伍长等;今日吉良,非用他故,但以死人张叔敬,荡命蚤死,当来下归丘墓。黄神生五岳,主生人录;召魂召魄、主死人籍。生人筑高台,死人归,深自鲤,眉须(鬃)以(已)落,下为土灰。今故上复除之药,欲令后世无有死者.上党人参九坟、欲持代生人,铅人、持代死人。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立制牡厉,辟除土咎,欲令祸殃不行。传到(‘传’是文书的意思)约刺地吏,勿复烦扰张氏之家。急急如律令。

    (3)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卯朔十八日丙申,直危.天帝使者谨为王氏之家,死后横母,当归旧阅,兹告丘垂墓柏地下二千石,高里君墓……谨奉黄金千斤两,用填家门。地下死籍削除,文他央咎,转要道中人,和以玉石之精,安家葬,利子孙。

    (4)景元元地口第(?)犯……。段以神瓶,淳(?)酒(?)不哺(?) ..…。,谢土央堂,日(?)食(?年十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军假司马张(?)……为父,以地为母.……去乡里由)……。上天仓仓,入地圈圈。死人口口,生人有乡,死人……行。生死异路,不得……相妨。今日解口咎,大……,富利后世。口兴(?).…~丘五墓家中新囚……,悉解无的。张……十三人得天之福,……煞,子孙番息。……,央(殃)祸不起。即欲……焦豆生,鸡子雏鸣,……可经口人府月,乃一听相取。生人得口,。人0口。……归。一急如@令1

    以上几则是出土的汉末三国时期不同地区的镇墓文,吴荣曾先生曾把东汉镇墓文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镇墓文的内容,形式均有一定之规.每篇镇墓文大致由这儿硕内容构成:第一,纪年、月、日。第二,天帝(或天帝派使者,告死者之家或丘垂墓伯,替死者解适,为活人除殃。第三,言明生死异路,死人魂归泰山,受冥司官吏的管束,第四,说些有利于活人或子孙后代的吉利话。此外,在有些镇墓文中还有东西南北.青帝臼帝一类阴阳五行真活。常用的陪式是,在文中用。“谨告”,“移”,“令”等字样,文尾则用“如律今”或“急急如律令”作结束语。结合汉末三国时期的镇墓文可以发现,此时的镇墓信仰是在前代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绝大多数的镇墓文押韵、句式整齐。地下鬼神官僚体系已经很完备,如镇墓文中提到“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家垂家令、主家司令、魂门亭长、家中游击等;敢告移丘Il}墓相、地下二千石、东家侯、西家伯、地下击植卿、耗里伍长。”当时民众死后的灵魂世界仍需要缴纳一定的赋税,“欲持代生人,铅人、持代死人。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通过镇墓文达到解除死者一切罪过,当然可以找铅人替代。相比古代的人殉陪葬的习俗,镇墓文更加人性化了。这应该是汉代甚为流行的一种替死人解适习俗的表现。林富士认为解除是汉代巫者主要的职事之一。他认为解除有两种:一是祝移,即以咒术将个人所遭催的祸害转移到他人身上;二是解土,即解除因动土功而可能触犯“土神”而带来的灾祸。

    关于汉代解适习俗赖亚生认为“解适”就是化解、解除死者因某种罪过带来的惩罚,是替死人解适所解之适不是死人生前的罪过,而是埋葬时破土冒犯土神之“过”,而镇墓文是当时巫祝方士在主持解适仪式上讴唱之巫词的实录。笔者结合出土的汉末三国时期墓葬材料,认为这种解除习俗表现的没有前代明显,但是害怕鬼魂作祟的心理,使这种习俗仍保留着,继续影响着俗民的灵魂信仰。王充《论衡·解除篇》详细记载了民间流传过“解除”习俗,“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解除初礼,先设祭祀。比夫祭祀,若生人相宾客矣。先为宾客设膳,食已,驱以刃杖。鬼神如有知,必患止战,不肯径去。”就要“夫解除所驱逐鬼,与病人所见鬼无以殊也:其驱逐之,与战斗无以异也。病人战斗,鬼犹不去;宅主解除,鬼神必不离。

    汉代这种解适习俗更应该是为了安抚墓中的灵魂,防止鬼魂作祟影响活人的生活或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罪过而请巫祝做的解除活动,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买地券和镇墓文融合的趋势,这种解适习俗慢慢的转变成其他的形式。当然这种信仰的本质上是为了消除当时社会上混乱的思想找到的心理安慰,是个人潜意识里对死亡的恐惧的表现。当时人们通过这种解除仪式达到驱鬼避凶的功效。张郧燎先生则认为“这些镇墓文作为一种注鬼论和解注术相结合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民间巫术迷信的原始阶段,属于一个正式宗教活动的遗迹,是天师道形成的一个标志。东汉墓出土解目注材料不仅可以说明是道教己经形成后到处活动的遗迹,而且可以肯定是属于符篆派天师道的遗存.”汉末三国时期早期道教的发展为这种解除习俗融合道教的成分提供了可能性,也丰富了道教相关的仪式活动。当时这种解除活动究竟是否完全是道教徒活动的遗迹仍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可以肯定此时的解除活动道教徒己经参与到这种解除活动,甚至在有些道教盛行的区域里,道教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仰。势必会影响当时俗民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假如我们真想把汉末三国时期的民间巫术和道教活动相区别,不防可以借鉴心理学家马雷特的观点:“倘若我想把这种巫术与宗教区别开来,就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在实施巫术的仪式中,非凡力量是自动地发挥作用:而在宗教仪式中,它似乎通过神的介入而发挥作用。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