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儒家、佛教信仰对海城丧葬仪式的影响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19-04-18 浏览:

    儒家思想、佛教信仰对海城丧葬仪式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青睐,始终将之奉为文人雅士和普通民众的行为准则,可以说它的正统地位不容质疑,它的威严不容侵犯。作为与中原政权有着密切关系的辽南地区,受儒家思想的浸染是毫无疑问的。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实施更是有目共睹。清初开始的大规模“闯关东”也同样致使儒家思想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传播至白山黑水的关东大地。对于明末清初时期辽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和鼓乐的运用己无文献可考,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在“闯关东”之前辽南地区的丧葬风俗究竟是什么样子。换言之,我们无法清楚地判断究竟是同一政权领导下的文化交流给辽南带来的中原文化更多些,还是“闯关东”的山东、河南、山西移民对关东大地移风易俗所产生的作用更大些。但是,从《清史稿》等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大规模的“闯关东”活动之前,辽南地区的满族、赫哲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在丧葬仪式方面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

双凤纪念园,公墓,上海墓园
    从今天辽南地区的海城市来看,民间丧葬仪式及用乐情况较之儒家思想形成的核心地带—山东,更加严格化、程式化、规范化。认真分析海城市民间丧葬仪式,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种儒家思想、佛教信仰和东北土著少数民族传统相交织的产物。此外,从海城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来看,人们对于鬼魂的观念以及用乐的态度等方面存在了诸多矛盾之处。此一点在笔者初次参与全程的丧葬仪式时已经发现,经过分析考证,笔者认为海城的民间丧俗是对儒家、佛教和东北少数民族民俗的综合继承。
    儒家确立规范的丧葬礼仪最早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礼记》、
  《仪礼》和((周礼》之中有明确一记载。这些文献十分详细的陈述和论证了丧葬礼仪从初丧至埋葬的所有环节。《礼记》中有关丧葬的章节主要有:第三篇《檀弓上》、第四篇《檀弓下》、第十五篇《丧服小记》、第二十篇《杂记上》、二十二《丧大记》、三十四篇《奔丧》、三十五篇《问丧》、三十六篇《服问》、三十七篇《间传》、三十八篇《三年问》、四十九篇《丧服四制》。《仪礼》中的相关记载为:第十一篇《丧服》、十二篇《士丧礼》、十三篇《既夕礼》、十四篇《士虞礼》。《周礼》又名《周官》,文中阐述的是不同职位之人的职责,故而对丧葬仪式的描述比较分散,更多叙述的不是仪式过程而是需注意的问题。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思想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尤其在普通民众中,佛教信仰可以说得到极致的发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和倡导儒家思想的学者,为削弱佛教对民众的影响,建议地方官员有必要推行包括丧葬仪礼在内的儒家仪礼活动。这些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儒家仪礼的崩坏,才导致佛教成功地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朱熹身体力行,试图用正统的儒家礼仪来纠正平民中流行的错误民俗,撰写了一本礼仪手册—《朱子家礼》,内容涉及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四个部分。从篇幅来看,3.2余万字的全文中,丧礼占1.2万字,这个比例足可以说明丧葬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重要性。
    此外,清初学者徐乾学在为母丁忧时撰写了120卷的《读礼通考》,其内容也是以丧葬礼仪为主。本文主要以《仪礼》、《礼记》和《朱子家礼》为依据,分析儒家丧仪与海城民间丧葬仪式的关系。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