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西方生死观及丧葬文化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4-07-08 浏览:

                                                 太仓公墓双凤公墓双凤纪念园

                                          太仓公墓,双凤公墓,双凤纪念园,

 不同于中国的历史基础和传统,西方文化对于生死的看法主要是从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生死观强调人的价值在于现世的奉献,现世的生命在终止以后可以享受着“天国的永恒”,经过十几个世纪,西方文化浸透了基督教的价值观,也深深的影响到了西方人的生死观。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人不完美,死亡是每个生命的必经之路,要按照上地的旨意现世多行善事就会与主耶稣同在一起,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获取而在于奉献、牺牲、为他人、为耶稣奉献自己的一切,才能够成正果得到永生。这种观念使西方人对于死亡表现出的平静甚至超脱的态度,因此死去的故人不要为他们感到悲痛,他们将会生活在天堂之中得到永生的幸福。譬如,现代西方死亡哲学中,把死亡看作是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号召人们不要在死亡面前妥协,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灵魂也是个体的理性的存在。

    在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公墓被视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墓园是通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入口充满了希望和宁静,所以西方人是不会忌讳和恐惧居住在墓园的旁边,或游走于墓园。西方墓园在人们的休闲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墓园的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墓园发展较晚主要受到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影响,我国几千年来的华夏文化历史中主要关注的是皇权的集中,墓地建设都是皇陵建设位核心,平地的墓地形态多是带有随意性,充分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近来科学研究表明,我国的墓园建设由来己久,墓葬形态最初出现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死者埋葬在人类居住的洞穴深处,尸骨旁有随葬的石器,周围用红色的赤铁矿粉撒成圆圈。这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葬俗遗迹”到了奴隶社会,盛行的丧葬思想是敬鬼神、拜祖先,人们在死后都要按阶级、宗族安葬在指定的墓地。封建社会的陵园总体上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的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秦始皇陵史称骊山的陵寝制度对历代帝王陵园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是布局上仿照皇室宫殿的总体布局,排列有序的建筑群风格。在近现代,西方列强的强行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墓葬制度并出现了一批西方人建造的公墓,与当时的殡葬建设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可将墓园发展总结为以下六个时期:露天丧葬时期、坟墓时期、墓地时期、陵园和墓园时期、纪念性陵园和公墓时期、公园化墓园时期(汤如今,2011年)。

   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的墓园属于舶来品,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公墓出现在19世纪末,外国人率先在上海建立了“万国殡仪馆”,后来又有著名的万国公墓(杨小洁,2012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正是下葬于此墓园,较之于我国当时的墓葬形式有着很大的先进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公墓被强行植入西方方式而修建。在其后的百余年间,上海出现了百余个公墓,受西方文化影响大多数墓园采用的都是西方的建筑风格。

   现代发展阶段

    现代墓园在中西文化不断的碰撞中,逐渐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宗族墓葬制度,瓦解了阶级色彩浓重的墓葬格局,发展为现代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殡葬事业。受西方殡葬文化的影响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时期,将墓园建设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政府接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墓,如上海解放初期的私营公墓、宗教公墓和外观公墓共161座(杨宝祥,2010年)。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殡葬改革也位列其中,但是殡葬制度和管理上依旧沿袭解放前宗族墓葬制度的方法。

   改革时期

    1956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联名签字倡导的实行火葬,推动了殡葬改革改造的发展,开启了新中国殡葬形式的新篇章,冲破了几千年传统的墓葬形式,使我国现代公墓得到了良好发展。在这之后的10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先后建起80多家火葬场。在政府的号召下,出现了合营性质的公墓,从土葬到火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进步。

   停滞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墓多数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公墓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复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公墓相继开始修复。制度和规范逐渐标准化,国务院并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殡葬改革的暂行规定》,对公墓建设做出了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的殡葬改革事业进入了法制阶段。

   发展时期(至今)

    90年代后,民政部相继出台和发布了《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和《殡葬管理条例》,并将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二种类型,使殡葬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并开始注重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国家在公墓绿化和规划建设上提出了新要求。各大城市开始意识到墓园的绿地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统一规划的墓园开始增多,墓园的绿化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殡仪馆标准和评定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殡葬事业的整体质量,殡葬建设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即民政部办公厅有发布了《关于暂停等级殡仪馆评定工作的通知》至此,全国共有59个国家一级殡仪馆、152个国家二级殡仪馆和135个国家三级殡仪馆。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