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宋代火葬引发的文化冲突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1-09-09 浏览:

    宋朝火葬的盛行,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在葬法上的改变,更深层上反映了儒、佛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也是西汉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许多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虽然宋朝提倡以儒家为中心,兼容佛、道二教的理学,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增加某些士大夫、文人对于佛教在生死及火葬等问题的认同感,对火葬依然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宋代火葬引发的文化冲突

    在生死的问题上,儒家既反对贪生,也不同意趣死,而认为生死乃自然之化,其价值不在生死本身,而在生死所蕴涵、体现的道德内容,即是说生死只有以某种道德价值为归依,他们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儒家也追求不朽,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承认有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而在佛教看来,任何生命都不免一死,但死的只是肉体,而不是灵魂,其追求的是精神或灵魂的永恒。而真正的永恒与不朽,是使灵魂彻底摆脱形体的制约,熄灭轮回,超越生死,达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其与儒家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非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不朽,而是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
    在生死观上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在丧葬观上的差异。儒家历来在丧葬上强调“人土为安”,并十分重视对尸体的保护,把“慎护”先人发肤作为后人“扬名后世”的行孝方式,对孝子而言,要“事死如事生rr,这才是孝的最好表现。因为儒家观念认为,人死后会以其它形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这个未知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相似之处,人们仍然“生活”着,所以要保持现实世界中肉体的完整性。但自从佛教传人中国,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后,儒家的“慎护发肤”的丧葬观念与传统的土葬葬法却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佛教认为人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永恒,这是超越了肉体限制的永恒,与肉体无关。所以佛教使用的火葬不会使人的灵魂受损,仅是将承载灵魂的躯壳焚烧。这些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悖的观念、作法,遭到了一些士大夫的激烈反对和批判。程颐道:“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今风俗之弊,遂以为礼,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0王安石说:“父母死,则蟠而捐之水中,其不可,明也;禁使葬之,其不可,亦明也。然而吏相与非之乎上,民相与怪之乎下,盖其习之久也,则至于栽贼父母而无以为不可,顾曰禁之不可也。呜呼,吾是以见先王之道难行也”。他们纷纷斥责火葬为“不孝之大者”,“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他们在上书朝廷加以严厉禁止的同时,还企图以自己的行为来扭转这一风气。他们在生前纷纷表示其家或本人治丧不用火化,而且对于倡议火葬或对火葬之禁施行不力的官员多加指责,然而正是这些指责更从侧面说明了宋代火葬的盛行,不然他们不会在其生前强调“死后切勿焚我”,或不用浮图法火葬。而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秩序,使伦理纲常得以不衰,社会安定,达到统治长久的目的,必然要提倡儒家贵贱有别的土葬制度,而反对火葬。对此,建隆三年(962)三月丁亥,宋太祖赵匡胤所说:“王者设棺撑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愈典礼,自今宜禁之。不仅如此宋朝为了确保火葬禁令的推行,还制订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并将其载人刑律之中,以示重视。此外,针对死无葬身之地的贫苦百姓,宋朝政府专门设置了漏泽园、义家等墓地,来解决其火葬的问题。火葬的盛行不仅是在表面上对丧葬方式的改变,更深层的体现了儒、佛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生死观、丧葬观的不同,也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一种挑战,是一场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辩”观念的斗争,而火葬禁而不止的事实表明作为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的受挫,其影响力的削弱。对于火葬的使用与否,不仅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宋朝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严重影响到宋朝封建统治秩序的安定。
    综上所述,宋朝火葬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对此各家多有不同的论述。而本文从佛认为佛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作用更大,也更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同时,火葬之所以能在当时久行不衰,禁而不止,说明它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适应社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