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华严与净土的交涉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1-01-24 浏览:

    净土作为佛教的彼岸世界观念,随大乘佛教的兴盛而产生。按照大乘佛教的佛陀观和佛土观,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也有无数佛国土即所谓“净土”。其中尤以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及弥勒净土为世间所推崇。佛教追求从六道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架境界,但在中国重现世的传统意识里,这种神秘莫测的境界难以被一般民众了解和接受,人们更多的寄希望与现世救济,而大乘佛教的净土说传入,立即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从魏晋到南北朝后期的几百年间,净土类经典大量传译,净土信仰广泛流行开来。到隋唐时期,宗派佛教兴起,净土信仰发展到鼎盛,追求往生净土成为佛教各宗派的共同内容,并形成了专门弘扬净土法门的一派,净土宗。初唐以来敦煌石窟中各种净土经变的流行发展,与净土信仰的流行和净土宗的兴起密切相关。盛唐之后中原佛教因经历武宗灭佛,佛教各宗之高僧大德之著述典籍散佚,再加之寺院被毁与僧尼还俗等原因,其发展呈现颓势,但其中唯净土宗因其信仰方式简单易行而得以迅速成,应与各宗都以各自观点解释净土有关,华严宗亦不例外。敦煌虽因被吐蕃所据而幸免于会昌之难,但此后在义理方面却一直未有突破,壁画取材依旧以初唐以来高僧大德著述为依。就此而言,敦煌地区佛教发展仍与中原一致。索义辩窟建于晚唐时期,其营建思想主要承继自中唐晚期,亦属此大背景下营建之窟,故在义理层面基本同中原地区保持一致,从中亦可见华严、净土融合之痕迹。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华严与净土的交涉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篇幅浩大,堪称佛教众经之王。传入中原主要有三个译本:东晋时(418)佛陀跋陀罗首译,共60卷,称《六十华严》;唐(695)实叉难陀再译,共80卷,称《八十华严》;之后唐(795)般若又出,共40卷,称《四十华严》。在晋本华严译出之前有一些单行本行世,其中东汉支娄迎i所译《兜沙经》,是现存最古的汉译华严典籍,要叙述释迎牟尼在摩揭陀国初成佛,十方世界菩萨聚集于佛前。经文强调多佛并存,在一位至尊的有神变能力的佛之下有无数分身佛存在。
    经文描述释迎牟尼教化的整个世界,即“一佛刹”,是最早的华严世界构造,以后发展为莲华藏世界海。在“一佛刹”中,无数存在的佛都是释迎牟尼的分身。这种“分身”说成为《兜沙经》把释迎崇拜与多佛崇拜结合起来的理论纽带,也奠定了后来与各净土宗互相融摄之理论基石。2在《兜沙经》所奠定的基调之下,以后在《华严经》中即使出现了求西方、弥勒净土,而非求生华藏净土的内容出现,历代华严宗师如澄观、宗密等人还是全盘接纳,并进一步用华严圆融无碍的理论来加以禅释,认为“弥陀即遮那本尊,极乐亦不离华藏”“,意思是诸佛等本无差别,净土亦等无差别,彼此圆融无碍,往生于极乐世界就是往生于华藏。
      《华严经》本部的译出标志着华严思想进入广泛流布中。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是三十四品单行经的集成本,全经分“七处八会”,阐述了《华严经》“莲华藏世界”之全貌,其目的在于阐明释迎如来圆满视角所见的世界真相与本质。《华严经》有三大主轴,经文既表彰了佛国的不思议境界,卢舍那那佛以万丈光芒之姿呈现法界藏身的广大无边,再以华藏世界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传达佛国刹土之神圣庄严,又通过诸大菩萨一一登场表述各自的修证以及对“法”的体悟。经文详细阐述了菩萨于因地实践修行的诸多法门。在经中教主卢舍那自始至终默然无一语,藉由文殊、普贤为首的诸菩萨的赞叹体现如来佛果之广大无尽与圆满无碍。因而形成以后以文殊主智、普贤主理、舍那佛果的“华严三圣”为具象表征贯穿于全经的说法。唐般若所译《四十华严》,实际上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的内容,也可能就是相传十万倡《华严经》中《入法界品》的完全本,又名“普贤行愿品”。此经以普贤十大行愿为核心,以利益广大有情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揭示出《华严经》全经“入佛法界”的主旨,因而也为汉地佛教各宗所推崇。
    关于《华严经》的旨趣,历代践行华严者都有不同的归结,如南齐昙衍法师归结为“无碍法界”,北魏慧光法师归结为“因果理实”,隋代灵裕法师则归结为“甚深法界心境”,还有以“缘起”、“唯识”、“海印三昧”为宗等说法。唐代(华严二祖)法藏则承继慧光理论,并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趣,从而成为后来华严宗门的重要主张。‘《华严经》在教旨上倡宣法界缘起道理,“华藏世界”是法界缘起的形象化显现。经文籍诸菩萨之赞叹以开示众生发宏誓行菩萨道,修普贤行,最终证得华严三昧,身如法界,成就无上菩提。在《华严经》中这种体现圆融无碍净土义的描述也十分常见,如《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云:是,刹…由众生业力种种见不同出生多刹土而实无有生依止于风轮亦复无灭坏及以水轮住。世界法如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诸修普贤愿,所得清净土,三世刹庄严,一切于中现……
      《华严经》在教旨上倡宣法界缘起道理,“华藏世界”是法界缘起的形象化显现。经文籍诸菩萨之赞叹以开示众生发宏誓行菩萨道,修普贤行,最终证得华严三昧,身如法界,成就无上菩提。在《华严经》看来,佛佛道齐,尘刹互入,十方诸佛,无不在华藏庄严世界海”。所以,“西方净土与华藏世界圆融无碍,而又互相区别,安然自立”,意思是,西方净土在华藏世界中,同时,无尽的华藏世界也在西方净土的一莲花中。《华严经》的这种圆融思想,决定了华严净土修行目标的圆融性,往生西方净土,即往生华藏世界,乃至往生一切净土,都是往生华藏世界。《华严经》中多有归净土的词句,或旨归一切十方净土,或确旨西方,或言念佛方法。卷十五中,贤首菩萨倡言:又放光明名佛慧,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没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
    《华严经》所具备的“净土无隔碍,普见十方佛”之多元融摄特性和圆融无碍的涵括性,促进了多佛,乃至多种净土信仰并行的风尚。而在华严宗承袭《华严经》的净土观下,也确立了无量净土彼此之间是一种互无碍的关系,华藏世界就是蕴涵所有净土世界的一多无尽世界。如在华严二祖智俨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一《十种净土章》中论及小乘无净土,三乘有四种净土,一乘有十种净土。
    据《华严经传记》记载,智俨在逝世前告门人:“吾此幻躯,从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3所谓“净方”,即是西方净土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华严宗认为莲华藏世界才是最究竟的佛国净土,而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都是到达莲华藏世界前的权益方便法。
    在华严思想体系下,诸佛净土皆是属于莲华藏世界的范围,如《寿命品内明往生义》“第二往生所信境者”所言:“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属世界海摄”,世界海即莲华藏世界。若依一乘思想理论,阿弥陀佛是含摄在莲华藏世界内,同理亦适用于其他净土。因为莲华藏的世界太高,众生很难往生彼土,为吸引人们对华严的信仰,于是“往生净土”就成为华严思想下度众生的重要方法。故华严宗特别重视净土,鼓励众生先往生弥陀、弥勒等净土,保证不退转,最终目标才是莲华藏世界海。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