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公元10-13世纪以外域克什米尔艺术风格为主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0-11-26 浏览:

    10-13世纪这个历史阶段,西藏历史正处于佛教后弘期。自吐蕃末代赞普灭佛以降,佛教在西藏几乎灭绝,至公元10世纪,佛教在雪域大地再度复兴。历史上,称佛教再度复兴的阶段为“后弘期”。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民族本土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教派纷立,佛教之盛逐渐影响了西藏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时期绘画艺术风格受到佛教的很大影响。古格王益希维在位期间,派选了21名青少年到迎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去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和佛教密宗的教法,顺利回到古格有两名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仁钦桑布(lo-then)大译师和玛·雷必喜饶(lo-chang)小译师「31],并请回克什米尔的大译师到古格协同译经,相传也带回一些克什米尔工匠。此时阿里壁画主要是受克什米尔艺术风格为主的外域艺术风格的影响。
    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指公元最初的300年当中贵霜王朝时期兴起的、键陀罗风格的艺术与波斯艺术传统相结合,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区最终形成的一种佛教艺术样式。键陀罗即是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公元10-13世纪以外域克什米尔艺术风格为主

    克什米尔地区所处在的位置较为特殊,是“三路”交汇的重要枢纽,也是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印度、中国西域、西藏西部的文化融接点,在公元5-7世纪,阿富汗佛教艺术取代了早期键陀罗艺术的地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期键陀罗艺术“印度-阿富汗流派”。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的中心集中在兴都库什山和喀布尔周围的哈达  (Hadda)、丰都基斯坦(Fongukjstan)、卡克拉克(kakrak)、巴米扬(Baman)一线。由于巴米扬石窟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故又称“巴米扬艺术”[33]。这时期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文化就在这一文化圈内,故影响西藏西部的风格为克什米尔风格,我们不妨称之为“克什米尔艺术风格”。
    此时阿里壁画大致有:托林寺佛塔内壁画、托林寺主殿内某些壁画、玛囊寺壁画「川、东嘎·皮央石窟壁画、香孜遗址壁画等。
    对收集的图片资料整理、分析,同时参考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的部分观点,归纳出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佛或菩萨尊者的背光均是规则的正圆形、椭圆形,如果以修行洞出现则无背光并以马蹄形佛完形式出现;头光多以不规则圆形、马蹄形出现(如图2-1-1)。在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的图片资料中也可以看出以上现象。
    (二)佛、菩萨、尊者或力士多以半裸形象出现,服饰着装为热带气候区域服饰,服饰图案多以几何形图案为主,多受中亚服饰及图案的影响,甚至某些菩萨佛母头顶“纱丽”披至背后,这种造型在西藏佛教壁画中较为特殊,在卫藏地区大多是佛传故事情节中的一些人物披有“纱丽”,比如,江孜夏鲁寺一楼转经走廊中的佛转故事绘画。
    (三)该时期的本尊像、佛母、怒神像、力士等多以飘带配饰,飘带样式多样,柔美而飘逸,有“吴带当风”之势,程式化不固定,随着佛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丰富整个画面。
    (四)从佛教造型上看,该时期佛母的五官如下:鱼形眼睛、眼尾和眉毛长得很夸张,甚至直到发梢,鼻子修长而坚挺,“樱桃”小嘴,上嘴唇很薄反衬出下嘴唇的厚度感,好似两个红色小樱桃,秀气可爱,最有趣的是下领骨的画法,画师们就弯弯一笔再晕染少许,表现出下巴额的“婴儿肥”,耳朵配饰较为夸张,耳垂配有硕大的圆形耳饰,在某些佛母造型上能看出流传到现在的“流行风尚”,甚至在耳廓上还佩戴有小耳环。该时期的力士虽然没有描绘得如此细腻,但是从某些局部也能感受到这些造像特点。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