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发展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0-07-04 浏览:

    佛教传人中国,便出现了居士,居士佛教便开始了发展。汉明帝永平八年,楚王英已为沙门、伊蒲塞设盛撰,《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一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撰。”’[’]“伊蒲塞”即“居士”之古译,则汉之有居士或更早。

    汉代虽有少量佛寺,但主要是为了满足西域来华胡商的宗教信仰,法律上不允许中国人出家做和尚。后赵石勒时,王度上书说汉代“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fsl。在佛教传人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不允许汉人出家,所以,只有少数汉人如朱士行、严佛调等出家,信佛法的汉人绝大多数是居士。因此,早期的译经中,有专应居士之需求而译出者,如《法镜经》。汤用彤先生说:“汉人虽有沙门,但受五戒未出家之居士或较多。桓帝时,安玄译《法镜经》,叙佛告居士郁伽长者以在家出家行法。魏初康僧会为之注,其后又有人为之理其阔失。《阴持人经注》亦引之。此经行世若此,或因其中专为居士说在家之法,正应当世之需求也。之后又有《胜贫经》、《维摩洁经》等以居士说法为主的佛经也相继译出。特别是《维摩洁经》,在隋前至少有四个译本,一是支谦本,二是竺法护译本,又有删节本,三是竺叔兰译本,四是鸡摩罗什译本;而月还出现一了合本、注本、节抄本等。可见,《维摩洁经》在中国影响之大。任继愈先生主编高潮。‘出家’和‘在家’的界限已被抹杀,甚至‘在家’高于‘出家’。……《维摩洁经》从般若理论和宗教实践这两个方面把佛教的出世移到了世俗世界:它不但让僧侣的生活世俗化,而且让世俗人的生活僧侣化,从而把世俗社会引进了宗教世界。pl《维摩洁经》之流行,既反映了中国接受佛教的趋向,又表明中国居士佛教已有相当的发展。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发展

    同时,又有多种居士戒经的译出。昙摩俄(或作昙无俄)在晋安帝玄始六年(417)译出《优婆塞戒》七卷,玄始十年(924)译出《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求那跋摩在宋文帝(424一453)时译出《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或云《优婆塞戒》)一卷;此外还有《八关斋经》及《优婆塞戒经》的多种译本和抄本行世。《出三藏记集》曾记述了当时译经的盛况。
    在宗教实践上,西晋的佛教徒已开始举办法会、持斋供养等。据《法苑珠林·受清篇》“晋闭公”t9l条所记,西晋有为死者在寺院举办法会的宗教仪式,当时已有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和菩萨度世的信仰。居士持斋修行和《八关忏文》之类的出现,表明佛教在中国民间已相当流行,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佛教在中国已基本上扎下了根。
    汉末至南北朝,是佛教传人并日趋兴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佛教由附庸地位逐渐趋向独立发展地位,居士佛教虽处于从属的地位,但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加深。重要居士有牟子(?一79),都超(336一377 )、孙绰(320一377 )、刘遗民(352 -410}、宗炳(375一443)、傅大士(497一569)等。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宗派林立,名僧辈出,僧伽佛教大放光彩。同时,佛教居士也不少,他们修为之高者,可与高僧相比。如庞居士(?-815),其修为之高,不亚于当时之丹霞(739一824)、南泉(748一834)、百丈( 750一814)等名僧,后人称之为“中土维摩洁”。其他如李长者(635一730)、王摩洁(701一761}、柳宗元(773一819)、白居易(772一846)、李翱(772一814),裴休(约791一864)等。
    宋元明清是佛教走下坡路、日趋没落的时期。特别是从明代开始,由于国家对僧伽活动的限制,僧伽佛教逐渐脱离社会现实,缺乏活力与创新。与此相反,居士佛教却得到了大发展,居于主导地位,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自清之季,佛法不在瑙衣而流于居士长者间。主要表现为对佛法的重新认识、理解,并消化、吸收,推动了佛教的改革与复兴。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居士。佛日在《近现代居士佛教》一文中对近现代居士佛教的繁荣状况作了论述,并说:“明清以降,随僧伽佛教之衰落,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有逐渐上升之势。及至近现代,居士佛教的勃兴,成为佛教复兴运动中极为显眼的现象。这时期,重要的居士有张叔平(987一1082)、苏轼(1036一1101)、黄庭坚(1045一1105)、张天觉(1043一1121)、宋镰(1310一1381)、李卓吾(1527一1602)、杨仁山(1837一1911)等。
    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居士佛教形成了与僧伽佛教明显区别的特点。常正先生《“居士佛教”当议》认为中国居士佛教有六个特点:(1)人数众多,分布领域广泛。(2)信仰虔诚,但追求各不相同。(3)社会精英人士较多,对佛教界的贡献和影响较大。(4)整体素质不高。 (5)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6)自身缺乏约束机制,对僧伽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这些特点是符合中国居士佛教之实际的。我们认为尚可注意的还有几点:其一,中国居士信仰净土者尤多,即使一些早期修禅者如白居易、袁宏道等,晚年都信净土。其二,中国居士少有僧伽那种明显的宗派之别,往往对佛教各派思想兼收并蓄。其三,僧伽佛教比较脆弱,一旦失去政治依靠,便很快衰落。相反,居士佛教则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其四,居士佛教比僧伽佛教更富现实性和创新精神。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