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无常”、“无我”与“轮回”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0-06-11 浏览:

    “无常”与“无我”是早期佛教对世间现象性质的一种判断,这是佛教最初作为批判婆罗门教核心思想关于“梵”和“我”的思想的依据。婆罗门教在高唱多神教之泛神论,信仰梨俱吠陀中诸神之同时,又在泛神论的基础上认定了一个至上神,并认定他为宇宙万有的本源。最初以“生主”为至上神,次代之以“梵”,至奥义书时代以“我”为宇宙生成之原理。后又主张轮回转生,由事火等法以期生天。“梵”和“我”的理论,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高本体是“梵”和“我”,亦称“大我”。“梵”和“我”是恒常不变的,并且主宰这个世界。“梵”是最有力者,与个人本体的“阿特曼”(我)被视为同一,从而形成众所周知的“梵我一如说”。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这种理论,提出了“诸行五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架寂静是说涅架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梁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的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然而,既然“无常”与“无我”,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现实中的我又是怎么来的?为了解释世界和生命生成的原因,佛教在批判“梵”和“我”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婆罗门教“幻有”和“轮回”等思想,并且作了新的解释。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双凤纪念园,
                                “无常”、“无我”与“轮回”

    在《梨俱吠陀·婆楼那赞》中,吠陀哲学家把摩耶(幻)作为观察世界从产生到消失的一种最基本方法,自从在《梨俱吠陀》第一次提出后,数千年来印度的主要哲学流派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宇宙观来探讨,特别是佛教大乘哲学(中观论和瑜伽行论),把它作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不管它们的理论如何深刻和丰富,都没有离开《梨俱吠陀》有关这一概念的原始立场。《婆楼那赞》说:
        彼以摩那,揭示宇宙,既摄黑夜,又施黎明;
        顺随彼意,三时祭祀。其余怨敌,愿俱消灭。
        群生暗仰,顶礼赞扬。彼之神足,闪烁异光,
        驱散摩那,直上育苍。其余怨敌,愿皆消亡。
    在这里设定“婆楼那”自身具有不可思议的称为摩耶的幻术或幻力,借此揭示宇宙间的具体万象。作者首先设定婆楼那神为宇宙本源、二幻的基础。“二幻”的前一个“幻”意指宇宙万有是因婆楼那实施幻术而显现;后一个“幻”意指宇宙万有是因婆楼那回收幻术而消失。这支神曲的作者认为,“幻”是一种规律,它支配着事物的产生、暂存、变异、消亡的过程,也就是事物自身特有的刹那变动不住的规律;佛教“三法印”中的所谓“无常”,正是渊源于此。宇宙的幻现,正如后吠陀的哲学家所说的,是护世大神毗湿奴为了娱乐而玩弄的一场神通游戏。所以,当有人领悟这场如幻非真的宇宙游戏时,他便能在精神上升华到“驱散摩耶,直上弯苍”的境界。颂中“弯苍”设定为宇宙本原,颂意是说,心灵上受经验世界幻象所迷惑的障碍一旦被破除,便可以立刻返妄归真,融合于宇宙本体。
    婆罗门教以神的力量来解释世间如幻非真的理论,认为世界是从神自身的幻力变现出来的,从而得出众生在幻世中因为黑业(坏事)和白业(好事)的不同,而得到苦乐不同的轮回。佛教也承认轮回,那么轮回的这个主体到底是什么?既然世界如幻非真,这轮回的主体又是从何而来呢?如果肯定了轮回的主体是“我”,那么为何又说“无我”呢?于是佛教把婆罗门教的如幻非真的观点发展成为“缘起性空”的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继承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也就是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因为“缘”而生,佛教用“十二缘起”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慎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人(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也就是“无常”与“无我”是从宇宙的本体来说的,而大千世界是由因缘而产生的。以缘为纽带,产生黑业和白业,于是有了个体生命去轮回受生。这个个体实际是假我的幻象,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真我”,看破这个假我是虚幻不实的,从而走向涅架的境界。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是从宇宙现象到本体来说明宇宙的本质,从而使佛教的轮回与婆罗门教的轮回有了本质的区别。“性空”是本体来说的,“缘起”是从现象来说的。《金刚经》论述了佛度无量众生却不做有度之相的空性理论,是因为世界本空,一切如幻,何有可度?因有幻景,佛作医王,来医眼病,何能无度?如眼有黯,见空生花,花非实有,因翁而在。佛为医王,来医眼璐,殷病清除,故为度生。所以《金刚经》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佛教的哲学理论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谓“空”是从本体来说的,可从现象来说因果不空,轮回即是在因果的制约之下而得到苦乐不同的报应,可它的本性是空的。在此基础上,佛教提出了“五蕴”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哲学所说的物质,地、水、火、风是四种最基本的元素;“受”就是感受,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虽然承认轮回,但是世界的本质仍然是无我(空)的,这样就使佛教哲学与婆罗门教的思想区别开来。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