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生死观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2-01-05 浏览:

    在十九世纪外销通草画中我们能够发觉这期间画师在对于人物的刻画在接受消化异国绘画因素当中产生了变化,或者说是强化。这些外销画家的作品往往难以取悦中国文人,但是他们通过临摹学习大量洋画技法,将西方技法与中国趣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口岸特色的外销画品种,最早地反映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通草画的题材之广,包括婚丧嫁娶。把《嫁娶图》和《丧葬礼仪图》对比来看,虽然描绘的是一喜一丧,但画中人物的神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丧葬礼仪图中人物多了哭丧这一动作外,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并没有刻意表现情绪变化。可见通草画家所注重的是对画面事件的描绘,而不重视画面的感性表达。

              双凤纪念园,上海公墓,

            198.jpg

    在通草画当中对于人物刻画的表现上我们会发现这些通草画家对于结构的认知应该来源于西画,通过渲染出的黑白灰关系呈现体积变化,特别是渲染太阳穴与眉弓骨、鼻梁与眼窝部分,具有极为明显的西洋画特征。甚至可以说画面中表现出西方素描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更为强调面部结构的空间表现。整幅作品所显现出的调子关系与结构变化,向我们暗示了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平面述求的图像原则。

    通草画中的大多数题材在传统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是极少出现的,尤其是丧礼,上一章中我们分析了旧时人们都对描绘“死亡”避之不及,画师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通草画的画匠们愿意去描绘这类题材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订制者的喜好影响甚至决定了这类题材的出现。另一方面而言,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泛海而来,在广州口岸开始了他们的传道,面对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的中国传统生死观,他们提出了不一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各教派对于生死问题的认识着重点不同而分为多种观多元的生死智慧对于死亡展开大围剿的局面,但都未能彻底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的本基督教则认为人类要通过“死”这一过程生才能得到升华,向上帝回归。从中西方占生死智慧的差异来看,中国和西方的生死观念存在很大分歧。基督教的教义若是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表达,应是“视死如归”。《圣经》阐述人的死是“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认为人的肉体是从土中来的,死后依旧化为尘土;灵魂来自上帝的恩赐,并会在死后归向上帝,这是灵魂的返乡。他们是以死亡问题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宗教,因为,西方人较之中国能更坦荡地探讨有关死亡的各种问题。因此当他们提出让通草画师们画丧葬题材的作品时,最初一定也引起了画师们的诧异和不解,但是或在传教士的讲道之下或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了这一类题材的订单。

    不同种族对于生死探索生成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不同文化的根源在于生死智慧的差异。就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而言,西方基督教文化崇尚彼岸,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在意的是世俗世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西方基督教认为人死后会抵达天堂,这是一个更美好的国度。因此比起现世世界,更向往死后世界。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教派生成各自不同的生死观念,这种多元化的生死观使大多中国人注重现世世界的美好,认为死后世界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当陌生的西方文明开始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广州作为西方人最初的抵达地,也成为了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传教士和商人们带来的西方文明的内容最先渗入沿海各地,自然也引起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关注与回响,同样也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道”和“器”的区别是非常鲜明的,一些饱腹诗书正统主流文化担当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这些西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是区别看待的。他们会出于猎奇探究心理去认识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甚至也能接受西洋的器物,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往往会陷入夷夏之辩的情感中,不能轻易接受和接纳。但广州口岸的这些画匠商民,他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对待外来文化的排斥力也较对于很多事物的取舍都是从实际需求与利益出发的。他们很难去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却能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对于具体事物选择性取舍。桑兵曾说过“事实上最先接而是外国商人传触和接纳西方文化的,并不是主观上对西艺西学有所认识的开明士绅,教士足迹所至的沿海口岸地区的凡夫俗子。在鸦片和大炮之前,洋货与宗教是西方试图开启中国大门两把钥匙。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